身为教练培训师,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:“教练和导师(mentor)有什么分别?” 人们指的是同一件事吗?指导和教练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,我们却两者都需要。
多年来我曾有过多位导师。盖瑞.迈尔斯(Gary Mayes)就是其中一位,断断续续指导了我超过 15 年的时间。在我职涯的几个转折点,我从盖瑞的经验和指导中获益。他分享了自己的旅程并给我建议。他的帮助让我受益不浅。
作家保罗.史丹利(Paul Stanley)和罗伯.柯林敦(J. Robert Clinton)对 “指导” 的定义是:“导师关系是一种关系过程,也就是知道或曾经历某事的导师,将这事(智慧的资源、资讯、经验、自信、洞见、关系,和身分等)在合宜的时间,以合宜的态度,传递给受教者,以促进发展或授与能力。”
这定义里有三个重点有助于比较 “教练” 与 “导师”。
关键概念是导师会灌输。他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给予指导,以便造福学生。
但以下情况将使师徒关系出现困难:
我们再来看 “教练”。
九〇年代我住在日本时,想要找导师协助我设计有效的植堂策略。我和日本伙伴请教了十几位老前辈,对方都分享了经验,也给我们一些建议。问题是,每个前辈的策略都有一些缺失,他们自己到最后其实也没有成功。
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:“如果都没有人知道答案,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学习呢?” 就在这时候,我们发现了 “教练”。
“教练” 是个非指导性的对话,透过教练的提问,刺激对方反思来带出创意,并激励对方为自己的问题或目标自行找出解答。
这个定义有三个重点,能帮助我们厘清 “教练” 与指导的不同。
关键概念是教练引出。他们刺激思考和创意,并产生量身订制的解决方案。最后的结果往往会超出双方的经验范围。整个过程可以激发新的学习。
不过在下列几种情况下,“教练” 也会出问题:
事实上,导师也会倾听和提问,教练有时也会指导对方。在实际的作法上,两种领导职能之间存在很大的重迭。不过就帮助人来说,两者的做法还是不一样。
什么时候适合 “教练”:
什么时候适合 “指导”:
“指导” 和 “教练” 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需要的。若是能了解其中的差异,又能同时掌握运用两者,根据人的需求而因材施教,将会增加你的领导效果。